司新國
翻開日歷,2月4日立春,3月6日驚蟄,3月21日春分,腦子里忽然就蹦出一句:嚴冬將盡,春來矣!
三年疫情,我們經歷了太多的風風雨雨。
疫情的肆虐,詩和遠方與我們漸行漸遠,很多生活被改變。單檢、混檢、落地檢、常態(tài)檢成了我們的日常,出行要掃場所碼、行程碼、健康碼,所在城市和小區(qū)以高中低風險區(qū)分類,一旦被認定為密接、次密接,就被要求居家隔離或送集中隔離點。據說疫情期間創(chuàng)造出來的詞匯,如:社區(qū)清零、社會面基本清零、總體社會面清零,再加上靜態(tài)管理、動態(tài)管理,還有管控、防控、小陽人、大白等等,詞匯之多,詞匯之豐富,讓我們嘆為觀止。
年前終于盼來了放開,我們可以自由出行、自由呼吸,探親訪友,回家過年了。但放開后“陽”的速度,堪比光的速度!朋友圈里不是這個“陽”了,就是那個“陽”了。 有人吐槽,堅持月余足不出戶,不串門、不聚餐,最終亦未幸免。反倒是沒“陽”的人成天提心吊膽,有著“等待靴子落地”的焦慮。
“陽”并不可怕,但對有基礎病的老人,幾乎就是一劫。有朋友自嘲,三年了,總算感同身受,在理性和非理性之間選擇了“陽”性,有了參與感。正話反說,透出了辛酸和無奈。我們尚須扶正固本、培元養(yǎng)氣,在復蘇和愈合中,修復心靈的疤痕。
抖音里看到很多讓我感動的人:有被妻子、丈夫、兒子、母親照顧得妥妥的“幸福羊”,有六七歲“陽”了、半夜三更爬起來給“羊媽媽”送水的“懂事羊”,有遠離親人在異地打拼,“陽”了之后高燒不退、疼痛難忍也一聲不吭、怕家人牽掛的“堅強羊”,有“陽”了的兒子、女兒怕傳染給老人,天天把可口的飯菜放在老人門前,跪在院里給老人磕頭拜年的“孝順羊”……
三年磨難,見證了親情,也見證了人性。我們知道了,這世上,最解病毒的良藥、能讓冰雪融化的是愛,是國家和家人滿滿的愛。國家是我們的堅強后盾,親情是我們的幸福支撐。健康之外,功名利祿皆是浮云,失去了健康,也就失去了全部。幸福其實很簡單,就是當下景、碗中餐、身邊人,就是父母在、孩子安、夫妻和,就是拿得起、放得下,有人愛、有事干,就是下雨有雨傘、睡覺不失眠,從此無災無難、平平安安。
出乎意料的是央視春晚,相比之前節(jié)慶活動演員對著空無一人的演播廳演出,兔年春晚不但現場氣氛熱烈,而且所有觀眾都不戴口罩了。這是在向世人昭示,我們的國家正式告別了剛剛過去的三年艱辛,草木蔓發(fā),春山可望,舒心自在的日子正向我們走來。 當然,還有象征著轉機和國家經濟社會全面復蘇的“春運”潮。這場舉世無雙、南來北往的人口大遷徙,終于在經歷了三年疫情后回歸。風馳電掣的高鐵,呼嘯而至的飛機,承載著人們對回家的渴望。同時復蘇的還有旅游業(yè),我的朋友在電話里對我說:“憋屈了三年,終于能帶著家人來廣州逛花市、賞花燈、看舞獅、品美食了!”我的另一個朋友選擇了出境游。在發(fā)來的視頻里,他在吉隆坡“撈生”,和親友圍坐一圈,用筷子把盤中生魚片、蔬菜絲、水果絲反復高高夾起,邊夾邊高喊“撈起”(與“撈喜”諧音)等吉祥的話語,在小長假里體驗著不同的年俗。
許是驚蟄不遠,春分一步步近了,風兒越來越溫柔,陽光越來越明媚。田野里的麥苗約略嗅到了春的氣息,正在抖擻精神,準備返青拔節(jié)。泥土里蟄伏了一冬的蟲兒,只待一聲春雷,就會舒展小小的身軀,發(fā)出呢喃之聲,爭先恐后赴春的盛會。這是大自然不可抗拒的規(guī)律,是所謂“天行有常,不為堯存,不為桀亡”的天道輪回。莫說“夏蟲不可語冰”,生命固然短暫,卻有短暫的歡欣,即使曇花一現,也有瞬間的燦爛。回味季節(jié)的交替,驚艷生命的頑強,讓我感動、慶幸:哦,我,我的親朋好友,我所有認識的人都好好的,能在今后的日子里,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,聽炮響、聽蟲鳴,看花、看草、看煙火,所有的美好都能如約而至。
經歷過風霜的種子,花會更艷,果會更甜。我們終將驅除“惡魔”,戰(zhàn)勝疫情,把抗爭留在不屈的過去,把勝利寫進吉祥的未來。與更美的世界相遇,與更好的自己相遇。即使現在身處逆境,也應該堅信:嚴冬將盡,春來矣!①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