翟國勝
1954年春天,上海作家白危響應“文藝工作者應該深入生活”的號召,來到河南省黃泛區(qū)農(nóng)場體驗生活。根據(jù)工作需要,組織上安排他擔任農(nóng)場的副場長,并給他配備了一輛吉普車。但白??偸窍矚g騎著自行車,深入田間地頭,深入職工群眾,搜尋創(chuàng)作素材。在黃泛區(qū),白危生活了十年,和工人們朝夕相處、甘苦與共,終于寫出了《墾荒曲》這部上下兩冊共75章約55萬字的作品。本書主要歌頌白手起家、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的創(chuàng)業(yè)精神,表現(xiàn)了國營農(nóng)場的優(yōu)越性和示范作用。通過對建場過程的描述,作品展示了當時復雜的社會背景,以及農(nóng)場內(nèi)外的種種矛盾和斗爭,塑造了許多不同類型的人物形象。其中,著力描寫的是不畏任何艱難、具有堅定革命意志的共產(chǎn)黨員、機耕隊隊長趙辛田,在當代文學的畫廊里留下了黃泛區(qū)農(nóng)墾職工的形象?!秹ɑ那?963年12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,第一次印刷12萬冊,次年7月再版,一時“洛陽紙貴”,讀者甚多,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全國范圍內(nèi)有廣泛影響的精品力作?!度嗣裎膶W》《上海文學》等刊物當時對此書都作了推介,稱其“樸實流暢的文筆中透露出對勞動人民的真摯情感和濃郁的泥土氣息”。
據(jù)《茅盾藏書〈墾荒曲〉往事追憶》披露,中國現(xiàn)代文學館茅盾文庫的藏書中存有當年白危贈給茅盾先生的《墾荒曲》。書中扉頁題字:“茅盾同志:若干年前,你曾給我看過一部失敗的稿子《燎原》,指出失敗的原因,給了我許多教益。今天,我把這部書送給你,希望你一如往昔,不吝賜教。白危,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廿五日”?!秹ɑ那返牡谝话鏁r間是1963年12月,也就是說,白危在《墾荒曲》出版后的第一時間就將此書寄給了時任文化部部長的茅盾先生,這既體現(xiàn)了白危對文藝大家茅盾先生的尊敬,也表明了他急于得到指教的心情。
此時的茅盾先生盡管政務活動繁忙,且已近古稀之年,但在收到白危贈書后,立即對《墾荒曲》全書進行了仔仔細細的閱讀,不到20天時間就將此書讀完,并在日記中進行了較為詳細而明確的閱讀記錄。1964年1月15日的日記中記載:“晚閱電視至九時,服藥二枚,又閱《墾荒曲》至十一時入睡。”1月16日記載:“下午三時接見新任肯尼亞大使,三時三刻辭去,閱《墾荒曲》,晚閱電影(在本部禮堂)至九時半,歸家后服藥二枚如例,又閱書至十一時許入睡?!?月17日記載:“七時許返家,閱電視至九時半,閱《墾荒曲》至十時?!?月18日記載:“下午閱《墾荒曲》完(此書上、下兩冊,共約六十萬言)?!?/p>
在茅盾藏書《墾荒曲》中,還留下了各種類型的批注:有關于具體文字使用的評價性批注,如“‘長著一對’四字可刪”“‘陸離’可省”“此句意義不清楚”;有關于劇情細節(jié)的描寫記錄,如“此又進一步寫趙老拱之為人”“此章初寫董林也寫得有聲有色”“寫小喜鵲極好”;有關于章節(jié)內(nèi)容的總結,如“此章主要寫家庭矛盾”;有關于作品情節(jié)的評點,如“有聲有色”;有關于細節(jié)的閱讀感受,如“舊習慣之難改”“農(nóng)民愛占便宜”“教育農(nóng)民的困難”;有關于描寫場景的肯定,如“女的比男的老練”“形容仇小翠妙”。批注評點既關注詞法、句法的表達,也著眼人物、環(huán)境、情節(jié)等小說要素。
從茅盾先生對《墾荒曲》的閱讀日記及批注上,我們看到了一個文學大家抓緊分秒時間閱讀、及時將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的良好閱讀習慣和字斟句酌的職業(yè)習慣,更體會到了茅盾先生對黃泛區(qū)的關注、對描寫新中國現(xiàn)實生活作品的關注,以及對贈書者的尊重。②8